这事儿说得,真就那么回事儿吗? 德国那个华人说,中国人一出国就不抱怨了,因为在那边你只能靠自己,不能再靠抱怨找同情了。 我看了这新闻,当时就有点来气,刷手机的手都差点没拿稳。 仔细想想,这话是不是有点太绝对了,但细品之下,又好像有点道理。
你想啊,在国内,咱们是不是习惯了“小抱怨”? 比如等个公交,迟到了,哎呀,这车怎么不准点啊。 吃饭排队,人太多了,真是气死我了。 工作上遇到点不顺,老板同事稍微找茬,就觉得天底下就我一个人倒霉。 这些抱怨,有时候确实能换来点别人的“哎呀,真可怜”或者“下次注意点”,甚至有时候就是一种情绪的宣泄,好像说出来就舒服点了。
但你真要出国了,特别是在一些讲究规则、个人主义比较强的国家,比如德国,你试试? 你抱怨公交车晚点,人家可能给你一个“那你可以早点出门”的眼神。 你抱怨餐厅排队,人家只会觉得“那你下次早点来”。 工作上,老板跟你谈的永远是绩效和能力,而不是你的“委屈”。 在那种环境下,你一味抱怨,不仅没人同情,反而可能被认为是不靠谱,是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的表现。
我查了点资料,看了一些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的分享。 很多都提到,刚开始很不适应,觉得大家冷冰冰的,不像国内那样有人情味,有问题总有人搭把手。 但时间长了,就慢慢明白了,那边的“冷”不是不友好,而是尊重个人边界。 你需要什么,得自己去争取,去解决。 遇到困难,得自己想办法,找资源,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安慰你。 很多在德国的华人,一开始也带着国内的习惯,抱怨来抱怨去,但发现没用,反而影响了融入,慢慢也就学会了调整。
而且,不只是在德国。 很多国家都强调个人责任。 比如美国,一直都很强调“self-reliance”,自己独立。 很多移民去美国,如果只想着抱怨,那日子肯定不好过。 就算是在加拿大,虽然整体社会福利好一些,但你在职场上,抱怨太多,一样不被待见。 毕竟,人家付你钱,是要你解决问题的,不是来听你哭诉的。
我知道,这话听起来有点扎心。 好像把我们从小到大习以为常的一些交流方式,一下就给否定了。 但你想想,是不是我们有时候,太习惯于“躺平式抱怨”了? 觉得只要把问题说出来,别人就该理解,就该帮忙? 就像小时候,孩子摔倒了,嚎啕大哭,大人过来哄,这就是一种“换取同情”的模式。 但成年了,特别是在一个陌生或者更注重个人能力的社会里,这种模式就不好使了。
我有个朋友,前两年去了趟日本。 他跟我说,在日本,你很少听到当地人抱怨。 哪怕是旅游景点人山人海,大家也都安安静静地排队。 遇到什么不方便,他们会很礼貌地问,怎么解决,而不是大声抱怨。 他当时就觉得,我们国内是不是太“情绪化”了点?
这不代表说,抱怨就完全不对。 适当的情绪表达,有时候是必要的。 比如在一些需要集体发声,去改变不公平待遇的时候,抱怨就是一种动员。 但如果只是为了发泄,为了换取廉价的同情,那可能就有点本末倒置了。
你想想,那些真正能在国外闯出一番事业的人,有几个是天天抱怨的? 他们可能也会遇到困难,也会有不顺,但他们更多的是去想办法,去调整,去学习。 抱怨,占用了他们太多精力,也让他们错过了很多机会。
所以,那个德国华人说的话,虽然有点绝对,但点出了一个现实。 在一个更强调个人奋斗、规则透明的环境里,你的能力和努力,才是硬通货。 抱怨,顶多算个“情绪安慰剂”,而且这安慰剂,在很多地方,根本没处方。 很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还在原地打转,可能不是因为外部环境有多差,而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于用抱怨来麻痹自己了。
你说,这种“不抱怨”的文化,是好事还是坏事呢?
声明: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,内容 90%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,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。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。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
网上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