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最近餐饮圈里哪家企业最让人操心,那西贝一定榜上有名。你要问为什么,这事儿还真不能归结给谁的一句吐槽——归根到底,西贝这波“踩坑”是自己一脚一脚挖下来的。事情闹到现在,早就超出普通公关的范畴,简直是活生生的灾难现场。用老一辈的话讲,这就是一步错,步步错,后面还跟着自己往前冲。
最开始的预制菜风波,其实已经快过去了,大家网上讨论两天、线下吃饭喝酒很快也有了别的闲谈,但西贝偏偏自己又站了出来。这场本可以悄悄降温的事件,硬是被一篇看似温情的小文烧得更旺。9月23日,西贝子品牌公众号发了个故事,说是7岁的孩子“毛毛”哭着想吃西贝,妈妈又是反思又是妥协,最后一家人热热闹闹坐在餐厅——按理说,商家用点亲情软文没什么问题,但这次的“讲故事”,却像是把大家拉进了尴尬的剧本杀现场。网友的第一反应不是感动,而是忍俊不禁。有人直言“西贝公关怎么这么拉胯?”还有人笑称“第一次见这么大企业用段子手的套路整公关。”甚至有不少人一开始以为这就是恶搞,见了官方认证才知道是真的,顿时更笑不出来了。各路梗图和二创跟风而来,把这篇感情牌变成了反面教材。
说实话,这种操作,无论从行销专业还是人情冷暖来都有点“不走心”。倒像是给老板看的内部表演,公关团队一窝蜂地夸张煽情,拼命制造感动,老板或许满意,但消费者却压根没买账。最离谱的是,文章一遇全网吐槽,西贝又立马删文,本以为删了能止住点亏,结果网友又扎心吐槽“这都快过去了,他非得出第二集。”这一招就像消防队员把水枪接到了油罐车,把火越扑越大。
删文后的客服回应也让人咋舌,说什么“是真事,怕牵连老顾客所以删除”。这一说法,没有半点诚意,倒像是在推卸责任,把锅甩给顾客。网友讽刺得犀利“你们不是怕牵连顾客,是不懂顾客。”公关的用力过猛和方向错误,让西贝口碑雪上加霜。他们一心想通过温情故事拉人气,殊不知大家最关切的,是盘里到底是不是新鲜货,是钱包里的花费到底值不值。温情牌在这场信任危机里根本不顶用。
西贝也没闲着,很快又出招9月24日,全国门店推出“请你吃饭”活动,发放100元堂食券。看起来诚意满满,能用一年多、全国通用、没有门槛,还能叠加。可细节就是关键,这券要下次消费才能用,顾客得先花一餐,再来抵扣。网友直言“这是要逼我吃两回?”“一百块就五个馒头?”来得如此直接。这券打的是价格心理,但信任问题还悬在半空。要知道,钱可以补偿优惠,信任危机可不是给点券就能抹平的。
反而,部分老顾客更觉得有点套路,“我得再来一顿才用掉券”,这心里不是被感动,是被“套住”。冷静分析,消费者最不满的其实不是贵,是怀疑你卖的到底是不是我想象里的“现做”西贝。从预制菜风波到各路自曝,“24个月西兰花”、“9个月番茄酸汤”这些低温储存、长保质期的用料一被捅出来,大家就开始琢磨到底是真做菜还是剧本流菜谱。哪怕送你两百、三百券,只要信任塌了,这钱还真打不动人心。
真要追溯危机的根本,其实是西贝自己一步步走上了“自曝”这道岔路。预制菜并不是哪个餐厅的原罪,高端餐饮、快餐连锁都在用,只不过大家的接受底线是透明,你说清楚、让人知道是什么,顾客心里都有谱。但西贝先不断否认,用强硬态度应对外界质疑,结果直播一开,镜头下冷冻食材全曝光,又说“100%不是”,结果数据和画面都反驳。整个过程,你要说是公关课程反面教材都不为过——每一步都屏蔽了真正有用的信息,每一步都把消费者往门外赶。
中国人对餐饮讲究的,就是吃得“鲜”、吃得“现”。为什么大家觉得海底捞体验好?并不是它菜品天花板,而是现场切配、热气腾腾的感觉让人心里踏实。你说“中央厨房标准”,行业里自有一套流程,但顾客眼中的“冷冻九个月”就是和“新鲜”对着干。这种身份错位,最终让西贝用顶级价格卖出的是低价的认知体验。萨莉亚也是预制大户,但人均三十块,大家照样吃得痛快比它便宜的没它好吃,比它好吃的没它便宜。本身价格和定位错位,反而让西贝自己陷入“贵就一定新鲜”的误区。
而且西贝一直标榜健康、好食材、一贯严选。这就像和朋友约好了吃家常菜,结果端上一盘冻了俩季度的“老菜”,你说这落差是不是能把人心砸碎。行业可以说这是供应链标准,消费者偏偏不买这个账。餐厅经营的根本,不是流程,不是噱头,而是能不能让顾客踏实。如果品牌没了真诚,再多发券、再多煽情,感动的只能是自己。顾客来吃饭,不是缺一顿饭,而是氛围和信任。
餐饮企业真想长久,没有别的捷径,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。把公开透明做到位,把菜品质量实实在在地端到桌上,让顾客能真真实实看到食材、过程、结果。这一堂诚信课,是西贝最不应该拖的,也最不能再逃的。餐饮不是“感动自己就能胜利”,而是让每个进门的人安心坐下,认同地咬一口,说一句“这钱花得值。”
网上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