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在中学历史课本中都学过“戊戌变法”这一历史事件,它的“带头人”便是康有为、梁启超师徒了。在当时,康有为被称为“康圣人”,地位俨然对标孔子“孔圣人”。但如果我们对康有为了解越多,就越会发现他的人品、学识都很难与梁启超、谭嗣同等人相比。
康有为的科举之路极不顺利,考了三次才中秀才,考中举人则费了七次,而他能够中进士,也完全是光绪帝的破格“录取”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,光绪钦点他为二甲五十六名,算是为康有为的科考之路画了个完美的句号。
在书法研究和创作,尤其是对碑学的研究上,康有为称得上“巨擘”,他的字生拙而有天趣,值得细细欣赏。不过,也有不少名家批评他的字,比如白蕉认为康字是“烂草绳”。不过,首都博物馆珍藏的康有为殿试卷,颇令人感到意外,原来他也能写出这么精致典雅的小楷书。
展开剩余64%而且,专家考证认为,此作正是殿试卷的原版,而不是誊抄版,从中可以直观感受到康有为出色的小楷技法。此卷以端庄肃穆、精劲雅正著称,笔法、结字、章法、墨法皆合科举馆阁体之规范,又暗藏个人风骨,堪称“应试书法”的范本。
笔法上承晋唐小楷精髓,融颜体沉劲与欧体峭劲,起笔多藏锋逆入,“臣”字首笔侧锋切入后速转中锋,行笔劲挺,提按幅度克制却精准,无浮滑之弊。撇画轻盈,捺画扎实,行至中段渐重,既显舒展又不逾规矩。转折处方折为主,圆转辅之,横折外沿刚硬,内角略作绞转显圆融,瘦硬中藏温润。结字以“方正端严”为要,严守“中宫紧缩”准则,字形近方,笔画均匀分布,疏密如“棋盘”,既合馆阁体横平竖直的规范,又暗藏巧思,打破绝对对称的板滞,显严而不死的灵动。
章法上,字字如列阵,卷长超过2米,共2000余字,字径大小仅有1厘米,整齐划一,上下对齐,误差极小,俨然如“打印机”,层次分明,无刻意穿插的张扬,尽显“应试文书”的庄重。墨法上浓淡均匀,润而不滞。笔画边缘洁净如,无“涨墨”“飞白”等个性化痕迹。长笔画起笔收笔墨色一致,显笔力均匀的功夫,无刻意调墨的做作。
这份殿试卷称得上小楷入门的范本了,其书法价值在于“规范中见功力”,笔法精严,结字端雅,没有“状如算子”的单调,却多了几分文雅隽永之气。对于初学者,既要领悟笔法,又要防止出现呆板板滞的弊病,那么这件文物就是一部标准教科书。
发布于:北京市网上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